KONO 實踐 Learning & Growing 的冰山一角 ~"產品大小事" 讀書會~

--

KONO 在招募人才上,以找到志同道合夥伴為目標,對於應徵者,我們除了在職能的軟、硬實力上篩選,更重視應徵者特質與 KONO 核心價值的謀合。每每向應徵者解說 KONO 四個核心價值時,我總要舉例去年「產品大小事」讀書會作為 Learning & Growing 的代表;它翻轉我對讀書會的刻板印象

~ 原來讀書會可以這樣做 ~ ~ 原來學習可以這麼有趣 ~

「產品大小事」的誕生過程

「產品大小事」與其說是「讀書會」,或許以「課程」、「分享會」定義更精準。因為「產品大小事」並不是大家共讀一本書後互相交流心得,而是透過對主題的觀察與討論來激發出更多火花。

「產品大小事」的發起過程其實有些無心插柳柳成蔭。起初是產品設計師筱晴與邦齊閒聊,聊到該如何讓公司其他夥伴(尤其是工作與產品沒有直接相關的夥伴們)了解「產品」自無到有的脈絡。於是筱晴說,不如我們來辦一系列的活動吧!而為了使活動內容更加豐富、精采,筱晴與邦齊邀請了產品經理Sandra加入策劃小組。

之前的文章介紹過筱晴與邦齊了,這次來稍微介紹一下Sandra。Sandra 在KONO 和我一樣,算是Kono的「長青組」(笑)然而她在Kono前後五年,從行銷跨足產品,挑戰不同領域工作的精神令我敬佩。

原來「產品」是這樣做出來的

經過一兩個月的密集規劃與修正,策劃小組訂出了幾個主題,第一週從「探討平台價值」切入。接著經過滾動式調整,從註冊/登入、推薦、EDM、ICON、單手操作/無障礙設計各個面向討論產品,最後以「Non-Tech」作結。對策劃小組來說,「怎麼做能讓主題感覺更有趣」是非常重要的。

目前Kono有20來位夥伴,而平均每次有10~12人參與「產品大小事」── 參與的比例相當踴躍!參與「產品大小事」不需要事前閱讀書籍,但當週主持人會提前告知主題、成員需要準備的「功課」。功課不難,都是平時我們不經意會接觸到的事。我常常恍然大悟「原來產品背後有這些機制!」

比如說在討論註冊/登入的流程時,我們就要留意平時自己使用網路時有哪些良好的或糟糕的註冊/登入體驗。在討論推薦時,則要留意Netflix、Amazon等網站如何運用科技吸引使用者的目光。接著在活動中與其他成員分享、討論。

Photo by Daria Nepriakhina on Unsplash

回到初衷──為什麼要做「產品大小事」?

分享、討論的內容包括來自 KONO、其他公司的資料或網路資源等,讓成員對於當次主題有更廣泛的學習參考素材。當主題切合 KONO 內部專案時,主持人也會針對專案背後的需求挖掘、目標用戶特徵、產品設計脈絡等細節,讓成員了解這些產品設計的意義。

過程中,主持人會不時拋出特定問題讓成員對產品主題有反饋的機會。反饋對策劃小組彌足珍貴,因為再怎麼說,做「產品大小事」就是為了讓 KONO 的產品更好。同時,策劃小組也希望自己能透過「產品大小事」有所收獲與成長。

Photo by John Schnobrich on Unsplash

「產品大小事」最後一週的主題為「Non-Tech」,由策劃小組筱晴、邦齊、Sandra 三位夥伴共同主持。他們事前請成員回家後設法教會自己的爸媽使用 KONO Magazine。沒想到,即使 KONO 所有操作都盡可能直覺化了,這仍是一件艱鉅的任務(笑)記得當初成員哀鴻遍野,也深深感受到做產品真是不簡單。

「科技始終來自人性」是經典的廣告詞,其實所有的溝通皆然。簡單說,「產品大小事」是負責產品工作的三位夥伴為了爬梳自己對於產品的想法、優化夥伴對於產品的觀念所設計出來的溝通工具,而我覺得它非常成功!

正如我之前提到的,我覺得「產品大小事」等此類讀書會活動,除了是體現學習與成長的核心價值外,最棒的是員工為了讓 KONO 更好而自動自發橫向連結的部分,而員工自動自發橫向連結,只會發生在真正有向心力的公司。

--

--